365体育网站忽然打不开了

約瑟夫·斯大林

約瑟夫·斯大林

格魯吉亞哥里的斯大林雕像,已於2010年6月被移除[104]

位於哥里的斯大林紀念館(俄語: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музей Сталина)建築

雖然斯大林的評價在西方明顯不佳,在社會主義國家中亦相對較差,在蘇聯末期更被國民批判,但正是在斯大林執政期間的鐵腕作風,以及重新控制了除芬蘭外,因列寧簽定的《布列斯特和約》而失去的各領土及成為超級大國,廢除列寧制定的蘇聯境內文字拉丁化的政策,重新使用西里爾字母拼寫蘇聯各民族的語言,這些成就及政策得到俄羅斯民族主義者的讚賞,在1991年的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人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的大環境下,使得一些俄羅斯民眾懷念有著『超級大國』之稱的前蘇聯的光輝。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舉行「最偉大的俄羅斯人」評選,結果斯大林名列第三位(四至六位分別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寧),僅次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彼得·斯托雷平[105]。民眾對斯大林的正面評價之高出乎俄羅斯政府意料之外,令俄羅斯政府感到不安。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指責說「評選被政府操控以防止斯大林、列寧居榜首」。2009 年 10 月 29 日,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克里姆林宮博客上,譴責部分人試圖重樹斯大林形象的做法,他說那個年代大規模殺害是不可以正當化的。[106]儘管高壓統治沙皇時代即有之,斯大林本人也曾遭到流放對待,大清洗期間130萬人以階級敵人為罪名被判刑,被流放至勞改集中營,而68.2萬人遭槍殺仍然是前蘇聯諸國記憶中的的一次歷史慘劇。梅德韋傑夫表示斯大林「對自己的人民發動戰爭,這是令人髮指的罪行……(衛國戰爭)是全國的勝利也是人民的勝利。雖然我對當時絕大多數領導人沒有好感」[107]。

身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弗拉基米爾·列寧在《列寧遺囑》裡,對斯大林的評價是:「斯大林同志當了總書記,掌握了無限的權力,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就成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仔細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職位上調開,任命另一個人擔任這個職位,這個人在所有其它方面只要有一點強過斯大林同志,這就是較為耐心、較為謙恭、較有禮貌、較能關心同志,而較少任性等等。」[8]

斯大林曾辱罵和恐嚇過列寧的妻子,列寧在《致斯大林同志》裡,對此回復是:「您竟然粗暴地要我妻子接電話並辱罵了她。儘管她向您表示同意忘記您說的話,但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還是從她那裡知道了這件事。我不想這樣輕易地忘記反對我的言行,不言而喻,我認為反對我妻子的言行也就是反對我的言行。因此,請您斟酌,您是同意收回您的話並且道歉,還是寧願斷絕我們之間的關係。」[9]

蘇聯重要締造者之一列夫·托洛茨基在回憶錄中評價道:「不是斯大林創造了權力機構。而是權力機構塑造了斯大林。」「官僚集團上上下下全是庸才。斯大林是官僚集團中最傑出的一個庸才。他的長處在於,他比其他人更堅決、更果斷、更無情地表現出統治集團的自衛本能。其實,這恰恰是他的軟弱之處。他目光短淺,是個歷史上的近視眼。他是個出色的戰術家,卻不是戰略家。關於這點,他在1905年和1917年戰爭中的表現足資證明。斯大林本人肯定意識到自己(治國)的庸碌無能」。[108]

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通過發表《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批評斯大林執政期間製造個人崇拜、個人獨裁,破壞法治,經濟上對農村不夠注重,蘇德戰爭期間的軍事指揮存在失誤,對南斯拉夫實行大國沙文主義,對少數民族的強制遷徙破壞了民族關係。

中蘇尚未交惡之前,毛澤東對斯大林死後的評價是比較正面的:「斯大林不是在所有問題上,而是在一些問題上犯了錯誤。」「蘇聯過去把斯大林捧得一萬丈高的人,現在一下子把他貶到地下九千丈,我們不能跟着轉。斯大林是三分錯誤,七分成績,總起來還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說斯大林問題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種現象,帶有時代的特點」,「我們應當用歷史的觀點看斯大林」。「共產黨人對於共產主義運動中所發生的錯誤,必須採取分析的態度。有些人認為斯大林完全錯了,這是嚴重的誤解。斯大林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但是也是一個犯了幾個嚴重錯誤而不自覺其為錯誤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所謂斯大林主義,基本上是正確的;所謂斯大林主義分子,基本上也是正確的,他們是有缺點有錯誤的共產黨人,是犯錯誤的好人。」[109]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通過政變推翻赫魯曉夫上台執政,起初實行「靜悄悄的斯大林化」,開始發表言論肯定斯大林之歷史作用,並於1966年初決定終止「非斯大林化」。著名作家西尼亞夫斯基和尤里·丹尼爾因在國外發表反斯大林作品,而被控犯「誹謗」罪投入勞改營,《古拉格群島》作者索爾仁尼琴被驅逐出境,《讓歷史來審判》作者羅伊·麥德維傑夫被開除出黨,《斯大林大清洗內幕》作者費爾德賓受到克格勃追殺。勃列日涅夫時代拍攝之電影《解放》(1972年上映)和《圍困(俄語:Блокада (киноэпопея))》(1977年上映)中,都出現斯大林的形象,讚美斯大林在蘇德戰爭指揮中的功績。勃列日涅夫還在1979年斯大林誕辰100周年時發行照相紙年曆紀念冊,且在1969年斯大林誕辰90周年時,在列寧墓背後的克里姆林宮城牆下中立了一座斯大林半身銅像,與基洛夫、伏羅希洛夫等人並列,但勃列日涅夫沒有重新把伏爾加格勒恢復為赫魯曉夫去斯大林化之前的名字--史太林格勒,所有被赫魯曉夫改名的城市、工廠、企業也都沒有恢復原來帶有斯大林的名字。勃列日涅夫也承認「蘇共二十大對破除個人崇拜和個人迷信的貢獻」,除了斯大林故鄉格魯吉亞的哥里和首都莫斯科,蘇聯其他城市沒有保留任何斯大林塑像。[110]赫魯曉夫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趕下台,雖然如此,蘇聯在毛澤東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霍查領導下的阿爾巴尼亞和金日成領導下的朝鮮看來是延續修正主義,是「沒有赫魯曉夫的赫魯曉夫主義」(朝鮮是在內部文件中譴責蘇聯為修正主義,但在公開場合中於蘇聯和中國之間左右逢源,來回搖擺,保證自身的最大利益。[111]直到鄧小平和阿利雅於1980年代分別在中國和阿爾巴尼亞上台執政並進行經濟改革,蘇修這一說法才被廢止不用)[112],不是堅持斯大林主義的正宗共產國家,另外在西方各國和蘇聯國內主流觀點看來,勃列日涅夫上台卻被視為恢復斯大林主義,主要體現在勃列日涅夫主義和蘇聯共產黨官僚「幹部隊伍的穩定」,直到1980年代末期戈爾巴喬夫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才改觀,最後蘇共下台為止。[113]

1974年的蘇聯《世界簡明史》卷二這樣記錄:「他對於實施黨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重要貢獻,也因為反對反列寧主義的托洛茨基分子和布哈林分子的兇猛鬥爭而贏得人望,但是從1930年代早期起,蘇聯人民的偉大成就全都被歸於斯大林名下,早在1922年列寧寫給黨中央委員會的一封信中就說「斯大林同志,成了總書記,不斷地把無限的權力收於掌中,我不確定他是否始終能謹慎地使用這權力。」在列寧死後頭幾年裡斯大林還沒有忘記他的批評,但是後來他越來越濫用總書記權力,違反集體領導原則和就黨和國家重大事體獨自決策,列寧警告過的缺點越來越堅定地顯現:粗暴、心理異常、容不得批評、剛愎自用、過度猜疑,等等等。這些導致不公正的對民主的限制、大範圍的違反社會主義法律及對傑出黨和國家和軍隊領導及其他人物的鎮壓。」[114]

1986年,戈爾巴喬夫提出「民主化」、「公開性」和「輿論多元化」口號,在意識形態領域掀起一場批判斯大林運動。《星火》、《莫斯科新聞》等主流報刊連篇累牘地登載批判斯大林的文章。戈爾巴喬夫高度評價赫魯曉夫時期召開的蘇共二十大「是對極權主義體制的第一次衝擊,是朝社會民主化邁進的第一次嘗試」。不過,戈爾巴喬夫認為赫魯曉夫在揭露斯大林方面還有局限性,「不能也不願揭露他所抨擊的現象的深層基礎」,這個「深層基礎」就是「斯大林體制」。在紀念十月革命勝利70周年的報告中,戈爾巴喬夫嚴厲批判斯大林和斯大林主義。1987年至1988年,批判斯大林運動達到高潮。1990年7月,在蘇共第28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戈爾巴喬夫再次嚴厲批判「斯大林一夥的罪行」,大會正式通過決議,稱:「極權的斯大林體制給國家、人民、黨、社會主義思想本身造成巨大損失,這一體制正在被消除,蘇聯正在走向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115]

布達佩斯斯大林雕像在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被人民推倒,只剩下基座上的一對靴子

斯大林在東歐人的印象中最為糟糕,屬於可以與希特勒相比的惡劣歷史人物之一,1989年東歐劇變後,匈牙利等國擺脫蘇聯控制,在2004年4月2日加入歐盟前,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市市長辦公室發表聲明稱:「斯大林對人類、歐洲、匈牙利、匈牙利人民、布達佩斯和布達佩斯市民犯下嚴重的罪行。」同時布達佩斯議會決定剝奪斯大林於1947年獲當時布達佩斯市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116](這項榮譽是為了表彰他領導的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把納粹德國軍隊趕出匈牙利)。

2006年,弗拉基米爾·普京接受德國媒體《圖片報》採訪時說:「對於我國複雜的、有時是十分矛盾的歷史而言,斯大林時代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應當了解這段歷史和記住教訓。專制和不受監督必然導致犯罪。斯大林時代就發生諸多罪行:政治鎮壓、許多民族的人受到驅逐。這一評價是原則性的。」普京反對將斯大林與希特勒相提並論,他說:「是的,斯大林是個暴君,許多人稱他是罪犯。但他不是納粹分子!不是蘇聯軍隊於1941年6月22日侵入德國,而是恰恰相反。首先不能忘記這一點。」[117]2009年12月3日,在參與錄製俄羅斯國家電視一台時政節目時,普京當場從一系列俄羅斯網民提出的問題中,選擇關於他對斯大林的總體評價是肯定還是否定的問題,答稱:「我選這個問題來回答,是因為我知道問題的尖銳性。現在社會上對此有很多爭論,我看到這裡有埋伏:說肯定,一些人會不滿意,說否定,另一些人會不滿意。不過既然斯大林和斯大林主義問題至今仍有激烈的爭論,我就專門談談這個問題。……依我看,不能給予整體的評價。顯然,從1924至1953年國家有根本變化: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而這時的國家是斯大林領導的。誠然,農民沒有了,而我們大家都清楚記得有農業問題,特別是在最後階段,排着長隊購買食物,等等。在這一領域所發生的一切,對農村沒有起任何積極的作用。不過工業化確實實現了。……我們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不管誰怎麼說,最終是取得了勝利。即使我們總體損失很大,你們知道,現在誰也不能指責組織和領導了這場勝利的人,因為如果我們在戰爭中失敗了,那麼對我國來說其後果就會悲慘得多。……正面的東西無疑是存在的,然而花了難以接受的代價。尤其是存在過鎮壓。這是事實。我們的數以百萬計的同胞遭到鎮壓。這種管理國家、取得成就的方法是我們不能接受的。不能這樣做。毫無疑問,在這一時期我們遇到的不簡單的僅是個人崇拜,而是反對自己人民的大規模罪行。這也是事實。關於此事我們也不應當忘記。……對任何歷史事件都必須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這就是我想說的。」[118]近年來,因為俄羅斯的擴張再次開始,普京對斯大林的評價開始變化,使用了諸如「老爺子」、「國家之父」之類的稱呼。[119]

2004年12月斯大林誕辰125周年時,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總書記根納季·久加諾夫發表文章《強國的建設者》,評價斯大林:「他成就了崇高而又偉大的事業,也為此而嚴厲地對待民眾;他極其刻板又知識淵博,同時也犯了一些十分明顯的錯誤;他是一個真正大公無私的人,但由於過於迷信權力有時也無暇顧及他人的感情;他在國家大事上既有深謀遠慮、謹小慎微一面,而在涉及數百萬人的命運上又採取比較簡單粗魯的方式,以至事後不得不長時間地、痛苦地糾正其錯誤。這就是斯大林。」[120]

2009年10月29日,俄羅斯聯邦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在克里姆林宮網站上一個視頻博客里,為10月30日政治鎮壓犧牲者紀念日評論:「20世紀30年代的大清洗波及範圍之廣令人難以想象,全國民眾都深受其害,一些社會階層被整個摧毀,實際上消滅了哥薩克。『剝奪富農』使農民大傷元氣,知識分子、工人和軍人都遭受政治迫害,所有的教會代表都遭受迫害,數百萬人因政治恐怖和虛假指控而喪生。但迄今仍然有人試圖為鎮壓活動辯解,聲稱這麼多人是為了某種崇高的國家使命而犧牲。這無疑是錯誤的,因為任何國家的發展,任何國家的成就、追求都絕不能以人的痛苦和損失去換取。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高於人的生命的價值。絕不能為斯大林的大清洗辯護。」「紀念民族的悲劇跟紀念勝利是一樣的。而極端重要的是,要讓青年人不僅擁有歷史知識,還要有公民感。要能夠滿懷感情地共同感受俄國歷史中最悲慘的悲劇之一。」「我們很注意同偽造我們的歷史作鬥爭。不過為什麼我們的很多青年人常常認為,問題只在於不允許改寫偉大的衛國戰爭的結果。而忽視重要性不亞於此的是,絕不允許在恢復歷史的公正的外衣下,為那些消滅自己的人民的人辯護。」[121]

原蘇聯國防部長,蘇聯元帥德米特里·亞佐夫在一份他逝世後才公開的採訪里說出了自己對斯大林的評價:「儘管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註 1]犯下了所有可能被指責的殘酷的錯誤,但我並沒有停止尊重他。現在很容易判斷死刑和古拉格,但在30年代,我國有許多潛在的敵人。我國歷史倒退的風險很大,斯大林不得不謹慎處理這些問題。」[122]

有俄國書籍稱1959年12月丘吉爾發表演說,紀念斯大林誕辰80周年。後經查證丘並無這篇演說。[123]同樣一則醜化斯大林的傳聞是斯大林曾說過「一個人死亡是悲劇,但一百萬人死亡不過是統計數據」[註 2],但這種說法直到1947年才在《華盛頓郵報》中出現,並沒有證實這一說法的直接證據。這句話的實際最初出處是庫爾特·圖霍爾斯基在其文章《法國笑話》(德語:Französischer Witz)中記錄的一個外交官的發言,但發言中提到的數字是十萬人[125]。

斯大林曾在1945年和1948年兩度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對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貢獻。[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