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365软件下载

名家观点丨“不止一位艺术界的高人说,武艺是艺术家中的艺术家。”

名家观点丨“不止一位艺术界的高人说,武艺是艺术家中的艺术家。”

武艺

196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壁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实验水墨研究所副所长。

相处——浅析武艺(一)

吴洪亮 / 文

在树下晨读的女游击队长 雕塑 2007

不止一位艺术界的高人说,武艺是艺术家中的艺术家。这是句蛮拉仇恨的话,但放在武艺老师这里是安全的。因为爱他的人是真爱,安全!不理解的是真不理解,无关,安全!总之,看得懂武艺作品与看不懂武艺作品的人之间有明显的界限,泾渭分明,互不相干。我相信,武艺老师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一点,且乐在其中。就如同他是我们周边至今坚持不使用微信的那一小撮中国人。武艺就是武艺,他会的是太极。故而,走近他、透析他作品的妙处是需要用点心血的。当然,作为艺术家,画画可以不让人轻易明白,这是艺术家的权利!但作为策展人,写的展览说明文字必须要帮助读者、观众走入作品,了解艺术家,希望通过语言,达成沟通,甚至产生些许共鸣。这是我的工作。

代入武艺的状态

理解武艺,可以先从李津老师的评论进入。李津是武艺的同门和多年老友,他曾说:“欣赏武艺的作品,如果没进入画面给你的那种状态,或者没有跟着画面所给的状态走,就很难品味到其中所蕴含的意境。比如‘军营系列’中《在树下晨读的女游击队长》画一女孩儿看书,如果你没有想象画面中那个人那样专注,不用看书的心态去体味,就很难进入画面进而体味其中的意境。因为武老师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就已经互换角色了,他已经很像那个读书人了,或者说那个人就是他了。”李津老师指明了一条进入武艺作品很重要的门径,就是“代入”:想看懂武艺的画,必须代入画中的角色和氛围,跟着武艺的节奏,或者猜着他的节奏走进去,如果只是简单地以一个他者的身份去审视武艺的作品,可能根本什么都看不见。就像你旁观一个戴着VR(虚拟现实)眼镜玩游戏的人,完全不明白他在对着虚空比划什么,但是当你接过这副眼镜,代入他的视角,就会发现他比划的一切那么真实、准确,恰如其分。

舍身饲虎 66.5cm×134cm 纸本水墨 2014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飞天之六 66.5cm×44.5cm 纸本水墨 2014

树下写经 66.5cm×44.5cm 纸本水墨 2014

武艺创作的方式非常个人化,他会花很长时间去关注创作对象本来的属性和面貌,创作期间,他会相应地调整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要求自己融入某种创作的预设之中。譬如,武艺曾在京都居住了一段时间,他画出一组我们完全意想不到的作品。淡淡的色彩中竟然穿插着铅笔、尺子生成的直线,那些挺括清爽的线条来自这个古老城市传统木建筑一丝不苟的步调;对于敦煌,曾有多少大师前去取经,但常常待得越久越被其所俘虏,而无法找到被输血后的自我,武艺却“画吾自画”,敦煌中的形象与色彩,成了他笔下的影子;而在捷克的布拉格,他惬意地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却出人意料地选择用油画来“写”出布拉格式的那种稍显阴郁的景致与景致中的人物。武艺在不同地方深度游历,那些画可以看作是他的“游记”,但确切地说,他画那些地方的状态并不是浮光掠影地一瞥,而必然是以生活的状态融入当地的日常,朝夕相处,直到将某些他感受到的东西全然消化,图像才能从笔端生长出来。武艺画画如同播种植物,在不同的土地上选择不同的种子,一样地播撒浇灌,但开出来的花有时是鸢尾,有时是玫瑰,或者是矢车菊,或者是樱花,所以武艺的很多作品乍一看都是如此沉静如一,但图像的输出却大相径庭。

采茶歌之四 45.5cm×69.5cm 纸本水墨 2017

采茶歌之七 45.5cm×69.5cm 纸本水墨 2017

我并不知武艺下一次会去哪里,产生什么面貌,这都难以预测。因此,我用“相处”作为这次“艺术长沙”武艺展览的主题。共同生活,与所在地或者文本相融入,才谈得上“相处”。“相处”这个词,除了作为词组表达人与人之间生活和交往的含义之外,拆开来理解,也正好包含着武艺绘画的方法。“相”拆开看就是木与目。其实就是我们看到的“树眼”,是树枝断掉、树上留下的伤痕。我从小就不敢直视那些白杨的树眼,它仿佛有一种穿透你内心的能量。古人也有类似的认识,《说文解字注》中称:相,质也。质谓物之质与物相接者也。可见其深意。武艺希望通过作品抓取对象的本相,因此选择了长时间地与他好奇、关心的那个世界在一起。而“处”有居住、停留、交流的意思,也有处理的意思。如果谈远一点,中国人构词喜欢用倒置法,比如我们中学语文的一个考点,“白杨礼赞”这个词组,是主谓词组,还是动宾词组?其实是动宾,应为 “礼赞白杨”。如果以这种词语结构来理解“相处”,其实就是“处相”,武艺是在以他的方式处理那个“相”。在武艺的世界里,都是以自我为主的。所以,我在想,怎样代入到武艺的“赤子之心”里,去理解他的世界,需要另外的一些知识的协助。

左宗棠用过的毛笔

左宗棠凯旋图

在心理学领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就认为,婴儿刚出生时,对世界的认知是主客体不分的,他认为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外界的变化都与自己身体的动作关联,他是这个混沌世界的中心。武艺的艺术简直就是他的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仅仅是与这个世界有关。他是主宰,他在处理一切。但这并不容易,还是需要一点独门功夫的。而恰好,我曾经听一位武术家讲到一个叫“婴儿力”的概念,认为练武术的人要追求“婴儿力”,就好像一个小婴儿,那么弱小,但如果他要拽住你的手指,你想把手指头从他握住的小拳头里拽出来,是要费一些力气的。为什么呢?因为此时他全部的精力、热情和身体的能量都全心投入到这一个点上,练武术之人要练的就是调动所有的能量,集中发到一点上。武艺就在做这件事,集中全部的能量,构建一个以他自己为中心的艺术世界,我们看到的画的样子,其实是个表象。举个例子,为了展览的形象,我请武艺自己写了“相处“这两个字。如果细读这两个字,我们就能理解看似轻飘飘的两个字,武艺写得很用心、很难!为什么难呢?因为他是提着一口气,用了全身的精神和力道写的。大家正常写字通常是摁下去落踏实了,求的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而武艺的笔是既往上提又往下按,绷在一条微妙的平衡线上。他反复在寻找和留住的,是那点生涩的感觉、那点“婴儿力”。

俱乐部 60cm×50cm 布面油画 2005

回到前面讨论的“认知发展理论”,武艺有效地保持了自我世界的主体性。但他并不标榜自己的王者状态,而是自信地融入他的周边。貌似沉浸于创作的对象,但这种沉浸绝不是自我的消解,相反,武艺是一个久居的旁观者,他关心在什么样的环境、氛围和情绪适合哪种创作,重视在画面中传达自己此时此地的感受。无论更主观的水墨,还是更客观一些的油画,武艺拒绝被创作的手段所捆绑,他要的是创作的自由,要自我的意识与意念合理、顺畅地生发,有效地保存并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同样也能解释武艺作为一个画家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出书。我从未见过一个画家出书的数量超过武艺,有《巴黎日记》《复兴路》《大船》《穿行》《布拉格》等。我想,他大约试图用另外一种方式进入历史,若要问:绘画和文本哪一样更容易进入历史?当然是文本。所以武艺对所有自己触碰到的、即时性的感悟,会用文字来记录、来呈现,反倒画画这件事是通过深入的探求,以反刍的方式来完成的。在这些文本中,他的画和字是并重的,有时候甚至文字更为重要。武艺的文字很像齐白石的题跋与日记,假意简单,内藏机智,幽默地抛出,正在点上。看他的文字,你会觉得他就在你边上,用他不大的眼睛看着你,完全控制了你的会心一笑与忍俊不禁。而他的画却相对冷静,书中的文与图形成呼应与对照,类似相声中的捧哏与逗哏。再有,艺术家的作品创作出来,展览永远是暂时的,书籍相对是永恒的。总之,武艺深谙此道,这么多年来他在以他的方式把自己的生命历程和创作轨迹嵌入大的文化序列。他明白此中奥妙,故而着力也最多。

未完待续

了解艺术家武艺更多,请关注

《日常与游记:武艺描述的大船和京都》

《日常与游记:

武艺描述的大船和京都》

〔日〕岩城见一 著

王云 译

广西美术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大船"、"穿行"。武艺描绘的都是感兴趣的景与物,但对象(题材)、表现方法(手法)、绘画材料却大为不同。"大船"主要是文字记录(“日记”),并辅以各种场景的速写。"穿行"则不同,它不是文字记录,更像一部作品集。对于“大船"与"穿行"这两部分,画家关注的对象(题材)也迥然不同。在“大船"中,画家将目光投向了市井人物的日常生活、服装和所作所为。在"穿行"中,画家关注的是京都式的风物以及从中发现的日本式的传统。

作者岩城见一是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馆长、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基于上述的不同,作者对武艺的作品进行梳理,以武艺自身的所见所闻和绘画表现方式,来探讨他的艺术创作探索与思考。读者还可从武艺对日本的风土人情的描绘中了解到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打开广西美术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更多好书等你来发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